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燕支行

王维 〔唐代〕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汉朝的大将雄才大略,归来时在明光宫拜见皇帝。
皇帝亲自为将军行至皇城的一对阙楼下,百官也设宴为将军送行。
发誓不愿生活在安逸的宅第里,而要去长城镇守边关。
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朝廷里像贰师将军那样的功劳排不上号。
赵、魏、燕、韩这些地方多有精壮的士兵,关西的少年侠客怒色咆哮。
只是听说过尝胆报仇的故事,刮骨疗毒也不曾妨碍喝酒。
画戟雕戈映出的太阳光发着寒气,旌旗相连,旗尾的垂旒埋没在黄尘中。
连击的鼓声远远翻动着沙漠的波浪,吹奏笳笛扰乱了天山的月光。
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
拔剑出鞘已经斩断自称为天骄的匈奴人的臂膀,归来的鞍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头颅饮酒。
汉兵大声呼啸着以一当百,胡虏的骑兵互相看着哭丧着脸满面愁容。
教习战斗虽然要求将士们赴汤蹈火,但最终优异的将领总是先以谋略战胜敌人。
注释
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
明光宫:汉宫名。此处泛指宫殿。《三辅黄图·甘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
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亲推:帝王亲自为出征将帅推车的一种礼节。
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五陵: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附近。
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曾多次征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骑将:骑兵将领。
贰师: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一次大败,一次攻克大宛。
尝胆: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事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通“勾”)吴王俘获勾践后先奴役勾践一段时间,后将勾践放归。勾践归越后时时不忘报仇:“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刮骨: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事载《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为形容精神坚强的典故。
旆: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镶在旌旗边幅的旗饰,引申义常用来泛指旌旗。
麒麟锦带:绣有神兽麒麟的锦带。
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吴钩。有春秋时吴人,杀了自己的儿子,以儿子的血涂在金属上,铸成钩,进献吴王以求重赏。后常以吴钩指宝贵的兵器。
飒沓:迅疾貌。
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
紫骝: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天骄: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月支头:月支即月氏。秦汉时期活跃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部落。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应当是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在经济、文化上相当繁荣的“开元盛世”中,唐王朝的边疆征战也比较顺利。后世的史学家比较推重开元时期的“文治”,而在阐述历史时不太强调这一时期的“武功”,名将和经典战例这类容易记住的“战争历史故事”不够突出。实际上,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收复了营州,重新获得了大片长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也收复了不少地盘,强化了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这一时期唐王朝在边疆战事上的节节胜利,通过王维的这首诗反映出来。王维作此诗时,尚未进入朝廷,只是一位在野的年轻读书人。像王维一样有一定诗歌修养的年轻人,会用诗歌去阐述议论自己对边疆军事的观点、感想,“燕支行”“燕歌行”等是当时流行的边塞歌行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全诗二十四句,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在这肃穆庄严的时刻,君臣共聚,欢送这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将军。皇帝亲自为他推车,百官设宴饯行,在宫殿的壮丽与五陵的肃穆中,将军的出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气势非凡,令人瞩目。
第二段八句,深入刻画了将军的英勇形象与坚定的报国决心。诗人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将这位将军与诸多历史上的英雄将领相提并论,展现了他不满足于京城安逸,毅然选择镇守边关、抵御外侮的豪情壮志。他屹立在边关,坚如磐石,犹如万里长城,他所率领的将士们也都是勇猛无比、劲健勇适的战士。他时刻铭记着为国报仇雪耻的使命,展现出神武过人和谈笑自若的风度。这一段不仅为下文的沙场征战做足了铺垫,更为将军的英勇形象注入了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奇丽的想象和急促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并最终取得辉煌胜利的场景。其中,“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将军率领的士兵们在大沙漠中行进的壮观场面,战士们的兵戈在阳光下闪烁寒光,出征大军的连旗大旗在黄尘中若隐若现。这不仅凸显了远征大军的雄壮气势,更渲染了将士们行军的艰辛与不易。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态的壮阔画面:战鼓声与胡笳声交织在一起,犹如瀚海波涛般汹涌翻腾,甚至使得天山上的明月也为之颤动。这既展现了远征大军日夜兼程、飞速前进的势不可当之势,又增添了诗篇的豪迈与磅礴之气。
紧接着的两联,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将军在激战中的英勇表现。在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大场面中,将军一马当先,手持锋利的兵器,身着华美的战袍,雄姿英发地冲向敌人。而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又通过描绘将士们冲入敌阵、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强大战斗力。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议论的口吻点出了将军善于练兵、用兵的智慧与勇气,正是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与开篇的“汉家天将才且雄”相呼应,使得将军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首“燕支行”借鉴了汉赋的写法,诗歌除结句之外,都在敷陈描摹“汉家天将”,诗人对于国家边境战事的顺遂,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感到非常自豪。诗意的重点、诗人对于边事看法的要点,只在于结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应该首先理性地分析战事,而不是完全凭着血性杀敌。这种观点渊源于孔子。《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如果统率三军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孔子说,他不会选择那些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等逞强好胜之辈,而是选择那些小心谨慎,善于谋划的人。无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与敌人相比有多大的优势,作为一名将军,都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赴汤蹈火。
展开阅读全文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
您可能感兴趣...
  •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55
  • 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665
  •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38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5
  •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332
  •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974
  •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38
  •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687
  •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唯 一作:惟)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513
  •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1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