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太白词五首

苏轼 〔宋代〕
岐下频年大旱,祷于太白山辄应,故作《迎送神辞》一篇五章。
雷阗阗,山昼晦。风振野,神将驾。载云罕,从玉虬。旱既甚,蹶往救,道阻修兮。
旌旗翻,疑有无。日惨变,神在涂。飞赤篆,诉阊阖。走阴符,行羽檄,万灵集兮。
风为幄,云为盖。满堂烂,神既至。纷醉饱,锡以雨。百川溢,施沟渠,歌且舞兮。
骑裔裔,车斑斑。鼓箫悲,神欲还。轰振凯,隐林谷。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神之来,怅何晚。山重复,路幽远。神之去,飘莫追。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岐山地区连年大旱,人们向太白山神祈祷就很灵验,因此创作《迎送神辞》一篇五章。
雷声阗阗,岐山在白天里都是暗的。大风摇动整个原野,太白山神即将驾临。举着旌旗,跟随此龙。旱情已经严重了,我们竭尽全力前往制止,可路途阻隔遥远。
龙旗飘动,好像云雨不断变化。太阳突然急剧变暗,太白山神正在路途上走。云飞得像红色的盘香缭绕,发出阊阖的西风声。巫师烧符装神弄鬼,假装到阴间去为生人祛灾祈福,还擂鸟羽以示紧急传递文书,众神都聚集起来参加接受祷雨祭祀啊!
风作篷帐,云作遮盖。整个祈祷场地光大明亮,太白山神已经降临。众神陪同太白山神酒醉饭饱,赐予恩雨。众多河流顿时溢漫起来,布满了沟沟渠渠,求雨者们载歌载舞以喜雨。
队伍络绎不绝以次渐进,车辆呈现着斑驳的色彩。求雨队伍里的鼓声和箫声发出悲壮的声音,太白山神想返回神宫去。成群车子行进时奏起了得胜的欢乐歌曲,隐隐传入林木山谷中。拘捕那些作恶的妖魔,返回来奏凯报捷,广袤的大地上平安无事。
太白山神的降临,不要说因来得太晚而悔恨。太白山重重叠叠,上山曲径通幽,深旷无人。太白山神离去,飘忽不定,不可追寻。太白山神之恩德还未酬报,百姓会永世怀念祭祀。
注释
1.太白词:拟词牌名,是苏轼在陕西凤翔任通判时,多次参与郡县太白山祷雨,故以太白为词牌,作《太白词》。
2.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3.太白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辄(zhé):总是,就。
4.阗(tián)阗:象声词,形容击鼓、车马行驶时的大声音。这里形容雷声。
5.山:岐山。昼:白天,白昼。晦:暗,阴。
6.神:太白山神。
7.云罕:旌旗。
8.玉虬(qiú):传说中的无角龙。《楚辞》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
9.蹶(jué):竭尽,穷尽。救:制止。
10.阻修:阻隔遥远,兮:啊。
11.旌(jīng)旗:旗帜。古代画有两龙并在竿头悬铃的旗,称为旌旗。
12.疑:好像。有无:指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
13.涂:同“途”。
14.赤篆(zhuàn):红色的盘香。
15.诉:天空发出的声音。阊(chāng)阖(hé):西风声,秋风声。
16.羽檄(xí):古代紧急的军宰文书。
17.万灵:众神。
18.幄(wò):篷帐,帷帐。
19.满堂:整个场地。烂:光明,明亮。
20.纷:众多。
21.锡:赐予。
22.百川:众多的河流。溢:漫。
23.施:布满。
24.裔(yì)裔:队伍络绎不绝以次渐进。
25.斑斑:色彩鲜明。
26.轰:成群车子走动的声音。振:扬起。凯:军队得胜的欢歌。
27.献馘(guó):古时出战杀敌,割取左耳,以献上论功。馘,被杀者之左耳。一般泛指奏凯报捷。
28.肃:肃静,平安。
29.怅:怨怅,怨恨。
30.重复:重叠。
31.幽远:幽深旷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苏轼赴任陕西凤翔府通判。苏轼到任后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凤翔府地区连年干旱。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七日,苏轼赴郡县太白山求雨;三月十九日,又代凤翔太守宋选作《乞封太白山神状》;九月九日,诏封太白山神为明应公,重修其庙,苏轼亲往祀之,作“太白山封明应公文”,复作《太白词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第一首写求雨前的天象及求雨者迎神心态。开头四句,写求雨前所听、所见之天象。以“雷”之声音,以“山”之色彩,以“风”之威势,渲染了雷雨欲来风满山之气氛,烘托出求雨者的一种美好愿望,在旱愁中寄太白山神亮出降雨的一种希望。
五、六两句,写求雨者的迎神仪式:官员们及其求雨者高扬着旗帜,如“玉虬”般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赴太白山。“载”字表现了旗帜如林的盛况,“从”字体现了随从人员的繁多。从上亦不难看出人们对于迎神祷雨的虔诚心态。苏轼也无法摆脱传统民俗习惯势力的成见,自然也是如此。
最后三句,笔锋一转,描绘出求雨者迎神的抑郁心情。面对“旱既甚”的凤翔诸地,苏轼仍率领百姓坚定“蹶往救”。心愿是善良的。由于包括苏轼在内受到当时科学视野的局限,认为自然的主宰是天神、山神,而不是人,所以苏轼最后不得不发出深长的哀叹:“道阻修兮。”
此篇先写祈神求雨前的雷、云、风的景象,一扬。再写祈神求雨人行进时队伍的盛况,又是一扬。最后写祈神求雨者的心态。旱——救——阻,则是一抑,为以后的写作留下了承启的伏笔。
第二首写迎神求雨时的天象及巫师们的行为。开头两句,描写迎神求雨队伍声势和人们的心态:龙旗飘扬,浩浩荡荡的求雨队伍奔赴太白山。一个“翻”字将求雨队伍的盛况生动传达。苏轼此时头脑里闪出一个疑念:祈神求雨此事,自古以来,像有像无。所谓“有”,指旱、雨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所谓“无”,指旱、雨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作为宋代的地方官员,苏轼尚有如此的辩证唯物观,以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宇宙观来对待祈神求雨一事,殊属难能可贵。
三、四句,写苏轼视天象而产生的臆念:因为‘旧渗变”,所以“神在涂”。“惨”字一出,渲染了神的迅速赶路的急迫心境。
五、六句,写天象巨变,臆念益深。只因云飞如“赤篆”香烟缭绕,一种被视为巫风的西风、秋风发出阊阖的声音。前面六句都写天象是实,写人的臆念是虚,虚实相生,构成该词意境,也为最后三句作了铺垫,显示着迎神求雨的时机成熟了。
最后三句就写巫师出马,众神附从。烧符跪拜,装神弄鬼,头插羽毛,急速行动,去到阴间,传递文书,祛灾祈福。这等神圣、威严的形式,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自然也是可笑的。
此篇描写了乌云蔽日“走阴符”,巫师求雨的场景。苏轼写祈神求雨是写实的,希望能求雨成功,解救百姓的苦难,这种产生的臆念是唯心的。
第三首写迎神降雨前后的情景与人们喜雨的欢乐。开头两句,以比拟手法,幽默生动地描绘了迎神求雨场面与气氛:“风为幄,云为盖”,天空旷远,风起云涌,如同篷帐之类笼盖着大地,这给求雨者一种良好的预兆。这种渲染之笔,为第三、四句写迎神求雨的人和降雨的神作了心理上的铺垫:在“满堂烂”的美好氛围下,迎来了太白山神的到来。祷神官员及百姓眼前闪亮希望,而神也得到了“满堂兮美人”,“烂昭昭兮未央”(《楚辞》)的愉悦。
五、六句,将迎神求雨气氛升高了一层:众神陪同太白山神痛饮,纷纷“醉饱”,而后“锡以雨”。连苏轼在内都坚信神有如此降天的本事,自然五体投地。
最后三句,写迎神降雨进入了高潮。“油云蔚兴,化为大雨。”凤翔地区的“百川溢”,岐下终于“施沟渠”,大地复苏。面对这种祷雨应验的场景,百姓放声高歌、手舞足蹈。
由于一次偶然的求雨应验,竟让苏轼深信不疑地说看见了“神既至”,因而词兴大发。写山神纷纷醉饱,写百姓载歌载舞,可谓虚实相生。
第四首写祈神降雨以后的情景及人们准备送神的盛况。第一、二句写送神队伍的浩大声势,“骑裔裔”,车水马络绎不绝。“车斑斑”,车骑成行,明亮斑驳。
第三、四句,写送神盛况,“鼓箫悲”,鼓瑟齐鸣,箫笳悲壮。太白山神,得胜回宫。
第五、六句,写送神队伍的浩大和路线。“轰振凯”,群车行进,其声如轰轰然,扬起乐声,隐人山林,一片壮观景象。
最后三句,写太白山神的神功与美好的结局。“执妖厉”,让旱魔“妖厉”早日离开凤翔地区。求雨队伍奏凯报捷,“千里”之地庄稼有望。文字上歌颂太白山神之功德,事实上告白自己爱民恤民、抗旱救灾的赤子仁心。
至此,整个迎神求雨过程宣告结束。随着天象、求神的官员和百姓们队伍的变化,突出叙述了神将驾——神在途——神既至——神欲还迎神的全过程,进而推出了苏轼心目中的美好结局以及美好愿望。
第五首写祷神求雨应验,迎送太白山神的一种心态。前两句先是慰谢之辞。太白山神来到这里,不要说因来得太晚而悔恨,来得正是时候。苏轼用一句“怅何晚”的反诘句,更加突出苏轼对山神的感戴之情。
第三、四句,写对太白山神的祝福,山神你好好地走,“山重复,路幽远”,一路艰辛,多加保重。进一步反映了苏轼对山神的虔诚之心。
第五、六句,奉劝崇拜者、祭祀者们:“神之去”,你们“莫追”。今日你不惊忧,日后山神会有求必应,你能安居乐业,岁末定将丰收。
最后三句,集中反映了苏轼的有神论世界观。苏轼站在与山神对话的角度说:“德未报”,是憾事,“民之思”,是本情,百姓将“永万祀兮”,还将立坛宇,朝暮敬祀,永世不忘。
全篇虽然写整个祷神求雨迎送太白山神的全过程,但也集中反映了苏轼复杂的世界观。兼济天下的爱民思想,拯救旱情的祷神意图,有德必报的祀神观念,都非常巧妙地统一于一身。只因苏轼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其所叙所传神灵内容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
您可能感兴趣...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

    349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

    302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
  •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4
  •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 ...

    2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4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6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6
  •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