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其二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其一
我本是西湖上的一叶渔舟,觉得高大的房屋冷气飕飕。羡慕大师方丈今日才来到,一炷馨香的轻烟终日长留。
其二
报时的钟鼓自在那里击撞,闭门独卧对着将熄的灯光。白灰一拨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
注释:
⑴双竹:即杭州的广严寺。司马光《诗序》云:“杭州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其尤异者,生枯树腹中,自其顶出,森然骈耸,树如龙蛇相萦。”广严寺乃后唐清泰元年(934)建,旧名瑞隆。湛师:其人不详。
⑵江湖:一作“西湖”。
⑶冷飕飕,寒冷的样子。
⑷方丈:寺庙住持所居之室。本意为一丈见方的居室。《维摩经》云:“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
⑸宋何汶《竹庄诗话》题作《宿余杭山寺》。
⑹釭:灯,一作“缸”。
⑺白灰:灰烬。旋:立即。
其一
我本是西湖上的一叶渔舟,觉得高大的房屋冷气飕飕。羡慕大师方丈今日才来到,一炷馨香的轻烟终日长留。
其二
报时的钟鼓自在那里击撞,闭门独卧对着将熄的灯光。白灰一拨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
注释:
⑴双竹:即杭州的广严寺。司马光《诗序》云:“杭州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其尤异者,生枯树腹中,自其顶出,森然骈耸,树如龙蛇相萦。”广严寺乃后唐清泰元年(934)建,旧名瑞隆。湛师:其人不详。
⑵江湖:一作“西湖”。
⑶冷飕飕,寒冷的样子。
⑷方丈:寺庙住持所居之室。本意为一丈见方的居室。《维摩经》云:“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
⑸宋何汶《竹庄诗话》题作《宿余杭山寺》。
⑹釭:灯,一作“缸”。
⑺白灰:灰烬。旋:立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两首抒写诗人游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的小诗,独具艺术匠心。作者不是先写出游山寺的景物与情事,而是从“我”落笔,抒发情怀。这种写法在其他题画诗中亦可见到,如《书晃说之〈考牧图〉后》中所写:“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由抒发情思而进入题画。这里第一首起二句“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亦是同样的构思。“一钓舟”是化用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川》“天入沧浪一钓舟”的诗意。浪迹江湖之上并非诗人本意,不过反映了政治上受压抑的失意情绪。紧接着“意嫌”一句,对深居高屋感到意冷心寒。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正是诗人内心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情绪的流露。在熙宁变法的革新浪潮中,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离京外任,企图暂时避开这纷繁复杂的斗争漩涡。他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中说:“眼着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他就是怀着抑郁不得志但又不忍隐退的矛盾心情来到山清水秀的杭州。起二句正是他那烦恼心绪的真实写照。三四句“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灶清香尽日留”。诗人运转笔锋,写住持禅师清净的坐禅之处。据宋人所编《集注分类东坡诗》引《维摩经》言:“三万二千师(狮)子座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诗人钦羡这了无尘俗的方丈之室,那飘散着的一股淡淡的香雾云烟,终日在禅房四周缭绕不止,显现出一种清净而肃穆的气氛。这种情调并不意味着作者欲皈依佛门,而只是借以排遣郁积内心的烦恼。
第二首,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起二句“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承接上首。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三四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细致地刻画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这既是写炉火,但又是写诗人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虽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苦恼,时而消沉,但他“奋厉有当世志”的意愿并没有消失。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使他久久不能入眠。那萧萧风雨打窗声,仿佛把他带进了熙宁变法的浪潮中。变法初期,时议纷争,他数次上书陈述政见,然而不为执政者所容忍。当他离京赴杭州时,他的表兄弟文同为之担忧,并作诗规劝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口快笔锐”的诗人是听不进去的。此时夜宿山寺,辗转不寐,又在吟诗了。诗篇以“卧听”句收结,与上篇首联的抒怀相呼应,余韵不尽,耐人咀嚼。
这两首诗意脉连贯,充分反映了诗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力未免更留连”(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情意。南宋何汶在《竹庄诗话》卷十七引《冷斋夜话》说:“山谷(黄庭坚)尝言天下清景,初不择贵贱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东坡《宿余杭山寺》诗云云。人以山谷之言为确论。”从诗中所写宁静、清淡的境界来看,作者不仅在于客观地再现山寺的清景,而且融情于景,通过清新脱俗的语言,抒写了主观情思,表现了超旷的襟怀,有一种隽永的意趣。在平淡的诗意中,包含了清新脱俗的隽永的意味。
第二首,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起二句“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承接上首。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三四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细致地刻画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这既是写炉火,但又是写诗人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虽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苦恼,时而消沉,但他“奋厉有当世志”的意愿并没有消失。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使他久久不能入眠。那萧萧风雨打窗声,仿佛把他带进了熙宁变法的浪潮中。变法初期,时议纷争,他数次上书陈述政见,然而不为执政者所容忍。当他离京赴杭州时,他的表兄弟文同为之担忧,并作诗规劝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口快笔锐”的诗人是听不进去的。此时夜宿山寺,辗转不寐,又在吟诗了。诗篇以“卧听”句收结,与上篇首联的抒怀相呼应,余韵不尽,耐人咀嚼。
这两首诗意脉连贯,充分反映了诗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力未免更留连”(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情意。南宋何汶在《竹庄诗话》卷十七引《冷斋夜话》说:“山谷(黄庭坚)尝言天下清景,初不择贵贱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东坡《宿余杭山寺》诗云云。人以山谷之言为确论。”从诗中所写宁静、清淡的境界来看,作者不仅在于客观地再现山寺的清景,而且融情于景,通过清新脱俗的语言,抒写了主观情思,表现了超旷的襟怀,有一种隽永的意趣。在平淡的诗意中,包含了清新脱俗的隽永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
- 349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
- 302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7
-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 4
-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 ...
- 2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4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3
-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 6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6
-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 3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