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三月二日北门马上

范成大 〔宋代〕
新街如拭过鸣驺,芍药酴醾竞满头。
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新修街道像擦洗过一般,出游的车骑往来不断;各种花木鲜艳夺目,贵人们争相插在自己的头上。
十里热闹的地段,车上贵人纷纷拉起珠帘、观赏热闹场面,铺面打开,成都同扬州一样繁华美丽。
注释
①新街:范成大任四川置制使时,成都新以石板铺路,清洁如洗。拭:擦、揩之意。鸣驺(zōu):达官贵人出游时的车骑。驺,古代掌马的官。也掌驾车。
②芍药:植物名,花大而美丽,名色繁复,供观赏,根入药。酴醾(tú mí):花名,以色似酴醾酒,故名。竞:争逐。
③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④少城:今成都市人民公园周围的一片城区为少城。诗人这里或以代成都,或特指少城一片景物。风物:风光、景色。扬州: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繁华无比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南宋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在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抚制置使。由于范成大在任职期间,做了许多便民利民的好事,因而使成都的繁荣更是盛况空前。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二日,作为地方长官的范成大骑马出巡,在城北俯视成都的景物,写下了这首写景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首描写的是成都繁华的市况。诗题点明时间地点,还把作者当时置身于市景的那种怡然自得之情微微暗示出来。
“新街如拭过鸣驺”,首句开门见山展现出一幅热闹街景:新修的宽阔大街上,街面干净得如同擦拭过一般,不时有贵族出游的车骑经过,那“得得”的马啼声和车夫喝道开路声,奏响了这繁华闹市的序曲。
接着“芍药酴醾竞满头”,表明正是暮春时节,百花已近凋零,而芍药和酴醾却在此时含苞怒放,苏轼曾赞美:“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那大朵大朵红色的芍药和白色的酴醾竞相开放,装点着暮春的锦城成都,为城市平增风采,加之那些坐在华贵高车上的贵人把鲜花插在自已的头上,还任马车载着自己招摇过市,一片盛日景致。
这样热闹的场面,自然引起人们的争相观望,其间更有许多是妇女,“十里珠帘都卷上”一句就是写此景。十里,虽是虚指,但从中略可见人数之多。古时的成都,歌台舞榭云集、佳丽不计其数,她们纷纷拉起珠帘、饶有兴味地观赏热闹场面,此情此景,和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中描写的场面大有相似之妙:“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作者置身于这繁华之中,被眼前的盛况所感染。不禁感叹道:“少城风物似扬州。” “少城””即成都的代称,古时的成都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少城多是官府商肆,热闹非凡。扬州自古繁华,是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当时成都的风貌和扬州非常相似,因此唐朝时便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最后二句是由杜牧的《赠别》演化而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由此可概见宋代大都会成都风貌之一斑。
范成大这首小诗,虽只有四句,却全面而细致地为读者勾勒出成都当时的盛况,全诗无一处落笔于人,却处处见人,人在诗外,却在景中。此诗别具风格,清新明媚,全诗内容包罗甚丰,却过渡自然,是为一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