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县南、赵故城之西。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蔺相如的墓在邯郸县以南、赵国故都城以西。
使者持节经过胡虏的边寨深入敌境,经过蔺相如墓前去斟酒祭奠。
此行使命重大而性命则轻微如树叶,效法蔺相如的决心天日可鉴。
注释
①蔺相如墓:据《邯郸县志》载,在“距城西南三十五里。已湮役。”《增修磁县县志》载;“在县北四十里羌村。尚存古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从地理位置上言,两说基本相符。
②邯郸县:今河北邯郸,战国时期为赵国都城。
③玉节:玉制的符节,古时诸侯派遣使臣所执的符节,作身分证明。以玉作成,表示贵重。这里泛指使节。实际宋使已不持节,只给敕牒为凭证。玉节在这里只显示诗人使者的身份。虏障:在这里指金国的边防城堡。障:边境险要处戍守的堡寨。
④酾酒:斟酒,这里指奠酒祭祀。酾:去糟取清酒,也就是漉酒。马上行途之间,似不应漉酒。诗人本意只谓“洒酒”或“酹酒”为祭,不过漫借酾酒成语而已。奠:置酒食以祭亡人叫奠。
⑤兹行:此行。璧重:指完壁归赵事。璧,喻使命。身如叶:是说性命轻微,使命重大。
⑥应临:应该鉴照。临,鉴之意。
蔺相如的墓在邯郸县以南、赵国故都城以西。
使者持节经过胡虏的边寨深入敌境,经过蔺相如墓前去斟酒祭奠。
此行使命重大而性命则轻微如树叶,效法蔺相如的决心天日可鉴。
注释
①蔺相如墓:据《邯郸县志》载,在“距城西南三十五里。已湮役。”《增修磁县县志》载;“在县北四十里羌村。尚存古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从地理位置上言,两说基本相符。
②邯郸县:今河北邯郸,战国时期为赵国都城。
③玉节:玉制的符节,古时诸侯派遣使臣所执的符节,作身分证明。以玉作成,表示贵重。这里泛指使节。实际宋使已不持节,只给敕牒为凭证。玉节在这里只显示诗人使者的身份。虏障:在这里指金国的边防城堡。障:边境险要处戍守的堡寨。
④酾酒:斟酒,这里指奠酒祭祀。酾:去糟取清酒,也就是漉酒。马上行途之间,似不应漉酒。诗人本意只谓“洒酒”或“酹酒”为祭,不过漫借酾酒成语而已。奠:置酒食以祭亡人叫奠。
⑤兹行:此行。璧重:指完壁归赵事。璧,喻使命。身如叶:是说性命轻微,使命重大。
⑥应临:应该鉴照。临,鉴之意。
创作背景
纠错
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写了七十二篇七言绝句和一卷日记《揽辔录》,这首诗是其中第三十五首。范成大行至邯郸,在古赵国都城的西边祭扫了蔺相如墓。不免想到此番出使金朝与蔺相如捧璧入秦的经历相似,对蔺相如不畏强秦、不辱使命的壮举倍感亲切和敬仰,并决心效仿,便写下诗篇《蔺相如墓》。
赏析
纠错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言志抒怀,而二者又是有机的统一。全诗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抑郁的难酬壮志。这在南宋爱国诗篇中是有代表性的。
诗人从杭州出发,来到邯郸,行程已很长了。这时回首来路,不禁有“玉节经行虏障深”的感慨。当时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便是金国的城堡,因而淮河成了南来北往的宋使们特别敏感的地方。与范成大同时的另一位大诗人杨万里《初入淮河》其一云“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道出了南宋使者的隐痛。由金国的边防淮河到金的内地邯郸,路途是遥远的,但这一带地区以至更北的一些地方在北宋时还是宋朝构领土, “玉节经行虏障深”中一个“深”字,点明了诗人行程之远,也暗示了宋朝被割土地之大。要是在过去,诗人至此尚未走出国境,现在却深入到了敌国的内地,一个“深”字,又传达了诗人几多国势日下的感慨。
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城西有蔺相如墓,蔺相如是赵国名相,范成大的持节使金与蔺相如的捧璧入秦都是以弱入强,这无疑使得范成大对追怀已久的蔺相如那种不畏强秦、不辱使命的壮举倍感亲切和敬仰。因此诗的第二句“马头酾酒奠疏林”就切入题旨,到蔺相如墓前斟酒祭奠,略抒景慕情怀。这时的北方,已呈现出深秋气象:野旷天清,满目苍凉,给祭奠带来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
诗人站在墓前,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庄严崇高的敬意,默默许下了心愿:“兹行壁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当年蔺相如奉命出使,在秦廷上怒斥秦王,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令千古仁人志士仰慕。如今,范成大持玉节出使金朝,也如蔺相如一样视使命如璧重,视己身如叶轻。
对于这次出使,范成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早已作好了思想准备。据史料记载,当宋孝宗向左、右相陈俊卿、虞允文提及这次出使时,马上就遭到了陈的反对,虞则向孝宗推荐了李焘和范成大二人。李焘本是很有气节的名流,一听到这个差使,忙说:“今往,金必不从,不从必以死争之,是丞相杀焘也。”范成大得知此事,慨然请行。临行,宋孝宗特地问及此事,范成大说:这次出使近乎向金寻衅,自己不是被杀就是被拘留;但早已考虑到了事情的后果并对家事子嗣都作了安排,没有后顾之忧,身轻心安,定当不辱使命。一席话把孝宗说得感动不已(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一)。可见范成大这时的许愿也决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抱定了决死之心前往金国的。
当然,比起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卓有成就来,范成大是意识到此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尽管作者表白了自己以使命为重、视性命如树叶一样轻不足惜,但以宋之赢弱、金之强暴,范成大纵有蔺相如的赤胆忠心,也是难以遂愿的。诗的末句仿佛流露了这样的心情:我景慕相如之心,唯天日可鉴。但事之成与不成,自己却无法把握,只能听天由命了。似乎隐隐预示了这次出使的劳而无功。
诗人从杭州出发,来到邯郸,行程已很长了。这时回首来路,不禁有“玉节经行虏障深”的感慨。当时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便是金国的城堡,因而淮河成了南来北往的宋使们特别敏感的地方。与范成大同时的另一位大诗人杨万里《初入淮河》其一云“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道出了南宋使者的隐痛。由金国的边防淮河到金的内地邯郸,路途是遥远的,但这一带地区以至更北的一些地方在北宋时还是宋朝构领土, “玉节经行虏障深”中一个“深”字,点明了诗人行程之远,也暗示了宋朝被割土地之大。要是在过去,诗人至此尚未走出国境,现在却深入到了敌国的内地,一个“深”字,又传达了诗人几多国势日下的感慨。
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城西有蔺相如墓,蔺相如是赵国名相,范成大的持节使金与蔺相如的捧璧入秦都是以弱入强,这无疑使得范成大对追怀已久的蔺相如那种不畏强秦、不辱使命的壮举倍感亲切和敬仰。因此诗的第二句“马头酾酒奠疏林”就切入题旨,到蔺相如墓前斟酒祭奠,略抒景慕情怀。这时的北方,已呈现出深秋气象:野旷天清,满目苍凉,给祭奠带来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
诗人站在墓前,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庄严崇高的敬意,默默许下了心愿:“兹行壁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当年蔺相如奉命出使,在秦廷上怒斥秦王,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令千古仁人志士仰慕。如今,范成大持玉节出使金朝,也如蔺相如一样视使命如璧重,视己身如叶轻。
对于这次出使,范成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早已作好了思想准备。据史料记载,当宋孝宗向左、右相陈俊卿、虞允文提及这次出使时,马上就遭到了陈的反对,虞则向孝宗推荐了李焘和范成大二人。李焘本是很有气节的名流,一听到这个差使,忙说:“今往,金必不从,不从必以死争之,是丞相杀焘也。”范成大得知此事,慨然请行。临行,宋孝宗特地问及此事,范成大说:这次出使近乎向金寻衅,自己不是被杀就是被拘留;但早已考虑到了事情的后果并对家事子嗣都作了安排,没有后顾之忧,身轻心安,定当不辱使命。一席话把孝宗说得感动不已(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一)。可见范成大这时的许愿也决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抱定了决死之心前往金国的。
当然,比起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卓有成就来,范成大是意识到此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尽管作者表白了自己以使命为重、视性命如树叶一样轻不足惜,但以宋之赢弱、金之强暴,范成大纵有蔺相如的赤胆忠心,也是难以遂愿的。诗的末句仿佛流露了这样的心情:我景慕相如之心,唯天日可鉴。但事之成与不成,自己却无法把握,只能听天由命了。似乎隐隐预示了这次出使的劳而无功。
您可能感兴趣...
-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挑。...
- 2
-
四时田园杂兴·其六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 2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
雨後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 17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一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 76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 4
-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九
汗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 1
-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八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 5
-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七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
- 14
-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 3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 6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