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冷泉亭放水

范成大 〔宋代〕
古苔危磴著枯藜,脚底翻涛汹欲飞。
九陌倦游那有此,从教惊雪溅尘衣。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拄着山藤手杖,登上长满古苔的高磴,到冷泉亭上去观看放水。
站在亭上看到脚底波涛翻滚汹涌,觉得亭子要被涌得飞上天一样。
对于京都的繁华我已经厌倦,在那里哪有冷泉亭放水这样的奇观。
听凭冷泉放水时溅起的浪花,涤荡去我那热衷荣华富贵的虚荣心。
注释
①冷泉亭:在杭州市飞来峰下、灵隐寺前,建于唐代中期,原在冷泉池水中央,明代万历年间移建于池畔。放水:指“冷泉放闸”。冷泉池在飞来峰下,池面有冷泉终年喷涌不止。池筑蓄水闸,遇山雨即开闸放水。放水时飞泉怒瀑滚滚而下,十分壮观。是古代诗人最喜欢游览聚会的地方。
②危磴(dèng):高台阶。枯藜(lí):藜做的手杖。藜:山藤,可制手杖。
③汹:汹涌。
④九陌。都城的大路。
⑤从教:让,听凭。惊雪:形容冷泉放水时溅起的浪花。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在临安任职的范成大游西湖灵隐,遂作《冷泉亭放水》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范成大在临安任职多年,所写的西湖山水诗却寥寥无几,《冷泉亭放水》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在冷泉亭看放水的壮丽景色。在范成大的笔下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长满青苔的石级,蓊郁阴森,脚底下的泉水汹涌澎湃,好似一条蛟龙从泉水中翻滚而出,腾空起飞。
前一句“古苔危磴著枯藜”,是对周围景物的静态描写;后一句“脚底翻涛汹欲飞”,则是对身边景色的动态描写。这两句互为衬托,相映生辉。冷泉四周愈是幽静,愈能显出冷泉放水时声如壑雷的声势;冷泉放水时愈是汹涌澎湃,愈能反衬出四周环境的清幽之感。
范成大出游的时候,冷泉亭还建在水池的中央,故有此欲飞的感觉。作者在描写冷泉亭放水的时间和空间上,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动词“着”、“飞”。而“汹欲飞”,则充分表明了空间的宽广。范成大只用寥寥几笔,就既真实地写出了四周的环境,又渲染了冷泉亭放水时的不凡气势,刻划出或静或动,有声有色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表明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卓越艺术才能。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冷泉亭放水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即景生情,引出妙想。范成大认为冷泉亭四围那种静中有动、动中衬静的景色,是任何山川风光都无法所比拟的。在那样的环境中,不但没有人世间那种为功名利禄而奔竞的烦恼,相反,奔腾的泉水却能涤荡那热衷荣华富贵的心肠。“九陌倦游那有此,从教惊雪溅尘衣”两句,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范成大唾弃尘网仕途的心情。
“惊雪”喻泉水翻腾之状,前人有“寒泉六月雪横飞”之句,写的也是冷泉。“尘衣”从表面看是指沾满灰尘的衣服,实际上是借指宦游生活,这一比喻也可从前一句的“倦游”中得到证实。
范成大这种因冷泉亭听泉所引起的唾弃尘网仕途之想,固然是他的人生观的真实反映,但也是受前贤诗人们的影响所致。
唐代白居易有《冷泉亭记》传世。该记云:春之日草薰木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泉淳风泠,可以蠲烦析醒,起人幽情。范成大从秋日的冷泉引出倦游宦途的联想,境虽殊异,情则相同,可谓一脉相承。宋代苏东坡也说过:“今君欲作灵隐居,葛巾草屦随僧蔬。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考书中书。”表明能徜徉灵隐冷泉,比之获得高官厚禄要好得多。范成大和苏东坡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