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杨万里 〔宋代〕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风来了”。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
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炎热的天气,都低着头,把脸藏在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
注释
细草摇头:写风吹草动的情景。细草,指小草。
报侬(nóng):似把风来的消息报告我。
披襟:敝开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碧伞:喻荷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第三首,终于盼来了风,但仍然没有退凉。首先传来好消息的是池边的小草,它们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说:风来了。“细草摇头”写出晚风之弱,“忽”字写风刚起就已经被诗人察觉到了,这样诗人苦热中时刻盼望晚风的心态就暗示出来了。于是,诗人的劲头也来了,他急忙敞开衣襟,尽情享受这十分难得的天公恩赐。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特意选用了一个“拦”字,他既不用“披襟而当之”的“当”字,也不用杜甫用过的“吹面受和风”(《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的“受”字,偏偏选了这个差不多没人用过的“拦”字。这再一次表现了诗人用字尖新,手段泼辣的特点。仔细咀嚼,这个字是下得饶有情趣的。“拦”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诗人熬了一整天,好不容易看见细草摇头,知道风来;他简直迫不及待地敞开衣襟,企图把这吹来的风全给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结果拦是拦了,但所“得”不多,仅仅是“一西风”。“西风”前面加上一个数词“一”,也显得新颖、别致。是“一阵”“一股”,还仅仅是“一点儿”。这个“一”字,把苦热难熬、简直是斤斤计较的诗人在那儿屈指计算的神情全给写出来了。
风虽然吹了点,可惜不多,远远没有解决问题。为了表达出这种细微的分寸感,诗人把眼光投向了荷花。这和第一首中的情况已经不同,在那里,酷热难当,无心细看,只用“荷不生风水不香”这个总的感受,笼统写过;与其说他关心的是“荷”,不如说他关心的是“风”。现在,究竟有了一点风,好受些了,可以看得仔细些了。所谓“入暮犹愁热”,就是说长日的炎威仍然没有退尽。那些娇嫩的花朵还在碧绿的荷叶中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她们还心有余悸。把翠绿高擎的荷叶比作伞,把娇艳的荷花比作美人的颜面,这是诗人惯用的比喻。这首诗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把花和叶联系起来,用“低面深藏”这个常见的拟人法,写出了事物的神态,奇妙地表达了“余热未尽”这一层主要的意思,使全诗顿时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这就是杨万里所特有的“生擒活捉”的手法。他善于抓住生活中一瞬间浮现出的诗的意象,活脱脱地写它下来。不难看出,在这“入暮犹愁热”的荷花身上也投射着诗人的影子,他还没有从长日炎炎的困倦中完全苏生过来。
这首诗是整个组诗中最出色的一首,它接触到了《暮热荷池上》这个题目的中心之点,写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毕竟题目的重心是“暮热”,而不是“暮凉”。
展开阅读全文 ∨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