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一

杨万里 〔宋代〕
玉砾金沙一迳长,暑中无处可追凉。
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走在由白色碎石和黄沙铺成的小径上,要到荷池边去乘凉。在炎炎暑天中,到处都那么闷热,让人到哪里乘凉呢,或许也只有池塘上能有一丝凉意了。
我独自一人走到荷池上,发现到此也无法乘凉,荷池上竟然也没有半点凉风,闷热烦躁中连荷花的香气也感受不到了。
注释:
⑴玉砾金沙:像白玉黄金一样的沙砾,这里指沙砾铺的路。玉砾,白色碎石。金沙,此处指黄色的沙石。苏轼《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金沙玉砾粲可数,古镜宝奁寒不动。”
⑵追凉:指乘凉,纳凉。
⑶水不香:指因无风,水面飘不来荷花香气。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夏,杨万里自漳州改知常州。淳熙五年(1178)夏,杨万里在常州写下了这组诗。这是杨万里诗风开始转变时期的作品。在《荆溪集自序》中,杨万里自述其学诗经过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到荆溪(在今江苏宜兴南)后,他忙于日常工作,很少作诗。一天,“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这段话描述了诗人创作心理活动中的巨大变化,他开始从前代诗人的影响和束缚下解放出来,用自己的眼睛直接从生活中去发现诗;他采用“生擒活捉”的手法去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诗的形象和诗的感觉,用新鲜、活泼乃至泼辣而又幽默的笔,敏捷地加以反映,从而创造了“诚斋诗体”。这一组小诗,已经开始显示出诚斋诗风的这一新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常州的夏天是很炎热的,诗人在许多诗中都提到这一问题。他抱怨那“矮屋炎天不可居”,说自己的住处“不是城中是甑中”(《午热登多稼亭五首》)。面对着那“一叶不摇风寂然”(《苦热登多稼亭二首》)的闷热难堪的环境,他渴望能找到一个清凉一点的地方,于是来到了荷池上。
诗人沿着一条漫长的沙径独自行来。这条沙径,不是那种“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幽径”,也不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曲径”,而是一条一黄如金,一白如玉的沙砾铺成的松散的路径,没有一点生机,没有一点绿意,没有一点清凉感,它是那样的漫长,那样地使人烦躁难禁。诗人止不住埋怨说:“暑中无处可追凉”,他感到绝望了。这一句点出题目中的“暑”字,直截了当地点出暑气无处不在,让人无处逃避。
三四句点出暑热中的荷池:荷塘是夏日避暑的最佳去处,诗人自然地想到去荷池乘凉。可是,迎接他的不是那种“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清凉的荷池,而是“荷不生风水不香”的死水一塘,仍然是闷热难当。水本来无香,可是,随着微风飘来的荷叶的香气,会使人觉得连水也是香的。诗人埋怨说“水不香”,正好突出了“荷不生风”的郁闷无聊的烦热之感。这也是杨万里所谓“翻案法”(魏庆之《诗人玉屑》),他翻了孟浩然诗的案。虽然使用古人语句,但是却能写出新意,它的好处是打破了诗词中的定式思维,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人们都以为在酷暑中,荷池上定然会凉爽一些,而诗人偏偏写“荷不生风水不香”,这样更能写出无处不在的暑气。三四两句间的这一曲折,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追凉无地”的烦躁心情。
作为五首诗中的第一首,此诗在结构上很好地领起下面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