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你鸣叫一声,能使一人发愁,你从夜到明,声声鸣个不休。
你不会缫丝,又不替人纺织,却强横地出口,催人赶制衣衫。
注释
①促织:昆虫别名,即蟋蟀。又称蛐蛐、莎鸡。其鸣声有似织布时织机的响声,往往在寂静的夜里响起,仿佛敦促妇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称促织、催织、纺纱娘。
②遣:致使。
③终夕:通宵,整夜。
④解:懂得,了解。缫(sāo)丝:就是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
⑤强:强横、无理。衣裘:此指官府及富绅之家所用的豪华衣衫。
你鸣叫一声,能使一人发愁,你从夜到明,声声鸣个不休。
你不会缫丝,又不替人纺织,却强横地出口,催人赶制衣衫。
注释
①促织:昆虫别名,即蟋蟀。又称蛐蛐、莎鸡。其鸣声有似织布时织机的响声,往往在寂静的夜里响起,仿佛敦促妇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称促织、催织、纺纱娘。
②遣:致使。
③终夕:通宵,整夜。
④解:懂得,了解。缫(sāo)丝:就是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
⑤强:强横、无理。衣裘:此指官府及富绅之家所用的豪华衣衫。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该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时作者在常州任上。耕者不得食,织者不得衣,瓦者不得居,是中唐新乐府以来较为普遍的主题,反映织妇的苦难,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头二句写蟋蟀的鸣声,偏重于人物的内心感受,重点落在一个“愁”字上。“一声”“一愁”写愁之切,“终夕”而“声声”写愁之深,第一句起得平,第二句承得缓,皆写蟋蟀之鸣,亦即反复在写愁的深切实在,难以排遣。“声声”这一叠字表现了愁的无可奈何,无法解脱。蟋蟀是草中小虫,难以咏状写生,写蟋蟀而写其声,这是一般的写法,但这里作者由声而及人,突出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愁”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愁是人的愁,而愁又由声而起,作者把蟋蟀和听蟋蟀的人并写,互相体证,以突出“愁”这一主旨。
促织声声,终夕不休,致使诗人愁肠百结,辗转反侧,就蛩鸣而浮想联翩,于是便有了后两句出人意表的议论: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其实,妇女缫丝、织布,制衣,是按季节操作的,用不着寒蛩呜叫来催促。特别是那些贫寒人家,促织的呜叫,更使他们悲愁,因为他们已无力缫丝织布。该诗由物及人,表现对无力缫丝的贫家的同情。其言外之意,是借咏促织而讽刺现实生活中那些“饱汉不知饿汉饥”,只会动口而不会动手的人,实现了作者“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诚斋诗话》)的艺术创作主张。
反映织妇的苦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孟郊《织妇词》:“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于渍《辛苦行》:“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直接从织妇们的苦难入手,客观地摹写,真切具体。而该诗同是写织妇的苦难,却独出机杼,以咏物诗溢之,由蟋蟀而及人,写出织妇们内心的悲苦,精神的压抑,一切具体的辛劳艰难都尽寓于一个“愁”字当中,特别是三、四句,对促织的怨怪,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好似满腔的积郁怨愤再也抑制不住,一下子进发出来,一吐为快,很有力度。
蟋蟀的鸣叫与人的织衣制裘本不相涉,该诗托物以伸意,由促织而及织妇,这一联想是通过谐音双关完成的。促织,本是一个连绵词,作者却故意裂字析义,化用成“促人织衣”之意,一语双关。又把二字巧妙地安置在三、四句中,使人悄然莫觉,浑然天成。全诗句句写蟋蟀,实句句写“促”与“织”,道织妇之苦而无一字明言,真正做到了“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诗的三、四句是故设反嗔,一声声蟋蟀鸣叫竞成了蛮横催衣促裘的声音,把蟋蟀的鸣叫人格化了,出了意外又让人心领神会,具有一种不露声色的诮皮、幽默、体现了诚斋诗“通灵活脱”的特点。
促织声声,终夕不休,致使诗人愁肠百结,辗转反侧,就蛩鸣而浮想联翩,于是便有了后两句出人意表的议论: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其实,妇女缫丝、织布,制衣,是按季节操作的,用不着寒蛩呜叫来催促。特别是那些贫寒人家,促织的呜叫,更使他们悲愁,因为他们已无力缫丝织布。该诗由物及人,表现对无力缫丝的贫家的同情。其言外之意,是借咏促织而讽刺现实生活中那些“饱汉不知饿汉饥”,只会动口而不会动手的人,实现了作者“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诚斋诗话》)的艺术创作主张。
反映织妇的苦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孟郊《织妇词》:“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于渍《辛苦行》:“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直接从织妇们的苦难入手,客观地摹写,真切具体。而该诗同是写织妇的苦难,却独出机杼,以咏物诗溢之,由蟋蟀而及人,写出织妇们内心的悲苦,精神的压抑,一切具体的辛劳艰难都尽寓于一个“愁”字当中,特别是三、四句,对促织的怨怪,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好似满腔的积郁怨愤再也抑制不住,一下子进发出来,一吐为快,很有力度。
蟋蟀的鸣叫与人的织衣制裘本不相涉,该诗托物以伸意,由促织而及织妇,这一联想是通过谐音双关完成的。促织,本是一个连绵词,作者却故意裂字析义,化用成“促人织衣”之意,一语双关。又把二字巧妙地安置在三、四句中,使人悄然莫觉,浑然天成。全诗句句写蟋蟀,实句句写“促”与“织”,道织妇之苦而无一字明言,真正做到了“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诗的三、四句是故设反嗔,一声声蟋蟀鸣叫竞成了蛮横催衣促裘的声音,把蟋蟀的鸣叫人格化了,出了意外又让人心领神会,具有一种不露声色的诮皮、幽默、体现了诚斋诗“通灵活脱”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促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 3
-
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
- 7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三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 610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 222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四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 54
-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建 ...
- 328
-
咏竹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 649
-
秋夜
挑落寒灯一点青,方知斜月半窗明。无端一阵秋声起,唤作铜饼蟹眼鸣。...
- 1
-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13
-
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栏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 5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