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郎江南酒隐处,古木参天应手栽。
石坳为尊酌花鸟,自许作鼎调盐梅。
平生四海苏太史,酒浇不下胸崔嵬。
黄州副使坐闲散,谏疏无路通银台。
鹦鹉洲前弄明月,江妃起舞袜生埃。
次山醉魂招彷佛,步入寒溪金碧堆。
洗湔尘痕饮嘉客,笑倚武昌江作罍。
谁知文章照今古,野老争席渔争隈。
邓公勒铭留刻画,刳剔银钩洗绿苔。
琢磨十年烟两晦,摸索一读心眼开。
谪去长沙忧鵩入,归来杞国痛天摧。
玉堂却对邓公直,北门换仗听风雷。
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嵘今鼎来。
万壑松声如在耳,意不及此文生哀。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号称漫郎的元结江南隐居的地方,参天古木应是他当年亲手自栽。
以石凹作樽请花鸟饮酒,自许是治理天下的宰相之材。
平生八方漂流名扬四海的苏太史,多少酒也浇不下胸中郁结的磊块。
贬作闲散的黄州团练副使,心系国事谏书却递送不到宫中省台。
只好在鹦鹉洲前观赏明月,看江妃起舞罗袜生出尘埃。
恍惚间似乎招来了元次山的醉魂,一同步入寒溪金碧绘成的山水。
苏公洗净次山用过的洼樽来分酌嘉客,笑倚武昌西山把长江当成硕大酒罍。
谁知苏公的文章光照今古,却长年和农父渔夫争夺席位。
邓公写成洼樽铭刻上山石,镌刻的字迹遒丽如银钩尽洗青苔。
雕琢刻画十年来烟雨将它弄得灰暗,好好摸索得到旧迹,一读就心眼皆开。
像忠贞的贾谊谪往长沙忧虑 鸟入户,苏公也被长久贬居在偏远的湖北。
还朝后依然如杞人忧国无济于事,为天子圣驾崩摧痛哭伤悲。
翰林院正好和邓公一同值夜,北门外拄着手杖共听疾风惊雷。
山川已很悠远,请不要空自许身,超越寻常的富贵如今刚刚到来。
千山万壑雄奇的松涛声仿佛响在耳边,不能再漫游江湖,诗文中透出悲哀。
注释
1.武昌西山:因在武昌西,故名,又名樊山。
2.漫郎:指元结。《新唐书·元结传》载元结《自释》文曰:“河南,元氏望也。结,元子名也。次山,结字也。世业载国史,世系在家谍。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天下兵兴,逃乱入猗玗洞,始称猗玗子。后家瀼滨,乃自称浪士。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后称漫叟、漫翁。栖隐,一本作“酒隐”。
3.石坳(ào)为尊:元结《窊樽》诗:“巉巉小山石,数峰对窊亭,窊石堪为樽,状类不可名。”又《窊樽铭》:“道州城东有左湖,湖东二十步有小石山,山巅有窊石可以为樽。”窊樽,即“洼樽”。唐开元中湖州别驾李适之登岘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山上有石窦如酒尊,可注斗酒,因建亭名曰“洼尊”。坳,低凹的地方。
4.调鼎盐梅:盐、梅均是调味品,意谓商王武丁立傅说为相,欲其治理国家,如调鼎中之味,使之协调。后因以盐梅和鼎为宰相职责的喻称。
5.“四海”句:《晋书·习凿齿传》载:“······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此用其语。四海,暗含四海漂流而扬名天下之意。苏太史,苏轼曾直史馆,故称“太史”。
6.“酒浇”句:《世说新语·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此化用其意。崔嵬(cuī wéi),犹言“垒块”,胸中郁积不平。
7.谏疏:上给朝廷的谏诤之书。银台,宋门下省置银台司,掌国家奏状案牍。以司署设在银台门(宫门名)内,故名。此泛指朝廷。
8.鹦鹉洲:洲名,在湖北汉阳西南江中。东汉末,黄祖为江夏太守,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赋,洲因以为名。后祢衡为黄祖所杀,葬于鹦鹉洲。
9.“江妃”句:曹植《洛神赋》谓洛水女神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化用其语。江妃,指江水中仙女。《列仙传》:“江妃二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遂解佩与之。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
10.次山:元结字。
11.金碧堆:指云山深处。
12.洗湔(jiān):洗涤。
13.武昌:指武昌西山。江作罍(léi),苏轼《武昌西山》诗云“春江渌涨蒲萄醅”,系化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句,以江水为酒池。罍,古代盛酒器。
14.野老争席: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此用其意。野老,乡野之人。争席,争持客席的座次。渔争隈(wēi):与野老争席意同,谓与渔夫争地盘。《淮南子·览冥》:“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注:“隈,曲深处”,指山水弯曲处。苏轼《答李端叔书》:“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15.“邓公”句:言邓圣求作《次元次山洼樽铭》刻石事。邓公,邓润甫,字圣求,哲宗绍圣时,官至尚书左丞。
16.刳(kū)剔:剖挖。银钩:状书法笔势之遒劲。《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17.“琢磨”句:谓刻石为铭十年来为烟雨所剥蚀。
18.“谪去”句:汉贾谊少年高才,屡上疏欲改革政事,为元老重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作《鸟赋》并序,序云:“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鸟飞入谊舍,止于坐隅,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此处借贾谊贬长沙,比喻苏轼谪于黄州。鵩(fú):古书上说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形似猫头鹰。
19.归来:指元丰八年(1085)苏轼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元祐元年(1086)入侍延和殿,三月除中书舍人,八月擢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事实。杞国痛天摧:化用杞人忧天事,《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此借指苏轼忧虑国事。一说“痛天摧”指神宗去世。
20.玉堂:即翰林院。直,值班。
21.北门:唐时翰林院在银台之北,翰林学士常从皇宫北门出入,故称北门学士,此处即指北宫门。
22.峥嵘(zhēng róng):超越寻常。鼎来:方来,正来。
23.“意不”句:谓苏轼意不在个人富贵利禄而志在国家天下,但元祐初司马光执政,全部废除新法,苏轼不同意这种偏激做法却回天无力,政治斗争形势非常复杂,故曰“文生哀”。此句或指苏轼因还朝为官不能再悠闲地漫游山水故尔“文生哀”。苏轼原诗有“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之句。其《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诗又有“欲收暮景返田里,远溯江水穷离堆。还朝岂独羞老病,自叹才尽倾空罍”等句,据此,即以后一种解释更为妥当。
号称漫郎的元结江南隐居的地方,参天古木应是他当年亲手自栽。
以石凹作樽请花鸟饮酒,自许是治理天下的宰相之材。
平生八方漂流名扬四海的苏太史,多少酒也浇不下胸中郁结的磊块。
贬作闲散的黄州团练副使,心系国事谏书却递送不到宫中省台。
只好在鹦鹉洲前观赏明月,看江妃起舞罗袜生出尘埃。
恍惚间似乎招来了元次山的醉魂,一同步入寒溪金碧绘成的山水。
苏公洗净次山用过的洼樽来分酌嘉客,笑倚武昌西山把长江当成硕大酒罍。
谁知苏公的文章光照今古,却长年和农父渔夫争夺席位。
邓公写成洼樽铭刻上山石,镌刻的字迹遒丽如银钩尽洗青苔。
雕琢刻画十年来烟雨将它弄得灰暗,好好摸索得到旧迹,一读就心眼皆开。
像忠贞的贾谊谪往长沙忧虑 鸟入户,苏公也被长久贬居在偏远的湖北。
还朝后依然如杞人忧国无济于事,为天子圣驾崩摧痛哭伤悲。
翰林院正好和邓公一同值夜,北门外拄着手杖共听疾风惊雷。
山川已很悠远,请不要空自许身,超越寻常的富贵如今刚刚到来。
千山万壑雄奇的松涛声仿佛响在耳边,不能再漫游江湖,诗文中透出悲哀。
注释
1.武昌西山:因在武昌西,故名,又名樊山。
2.漫郎:指元结。《新唐书·元结传》载元结《自释》文曰:“河南,元氏望也。结,元子名也。次山,结字也。世业载国史,世系在家谍。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天下兵兴,逃乱入猗玗洞,始称猗玗子。后家瀼滨,乃自称浪士。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后称漫叟、漫翁。栖隐,一本作“酒隐”。
3.石坳(ào)为尊:元结《窊樽》诗:“巉巉小山石,数峰对窊亭,窊石堪为樽,状类不可名。”又《窊樽铭》:“道州城东有左湖,湖东二十步有小石山,山巅有窊石可以为樽。”窊樽,即“洼樽”。唐开元中湖州别驾李适之登岘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山上有石窦如酒尊,可注斗酒,因建亭名曰“洼尊”。坳,低凹的地方。
4.调鼎盐梅:盐、梅均是调味品,意谓商王武丁立傅说为相,欲其治理国家,如调鼎中之味,使之协调。后因以盐梅和鼎为宰相职责的喻称。
5.“四海”句:《晋书·习凿齿传》载:“······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此用其语。四海,暗含四海漂流而扬名天下之意。苏太史,苏轼曾直史馆,故称“太史”。
6.“酒浇”句:《世说新语·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此化用其意。崔嵬(cuī wéi),犹言“垒块”,胸中郁积不平。
7.谏疏:上给朝廷的谏诤之书。银台,宋门下省置银台司,掌国家奏状案牍。以司署设在银台门(宫门名)内,故名。此泛指朝廷。
8.鹦鹉洲:洲名,在湖北汉阳西南江中。东汉末,黄祖为江夏太守,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赋,洲因以为名。后祢衡为黄祖所杀,葬于鹦鹉洲。
9.“江妃”句:曹植《洛神赋》谓洛水女神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化用其语。江妃,指江水中仙女。《列仙传》:“江妃二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遂解佩与之。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
10.次山:元结字。
11.金碧堆:指云山深处。
12.洗湔(jiān):洗涤。
13.武昌:指武昌西山。江作罍(léi),苏轼《武昌西山》诗云“春江渌涨蒲萄醅”,系化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句,以江水为酒池。罍,古代盛酒器。
14.野老争席: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此用其意。野老,乡野之人。争席,争持客席的座次。渔争隈(wēi):与野老争席意同,谓与渔夫争地盘。《淮南子·览冥》:“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注:“隈,曲深处”,指山水弯曲处。苏轼《答李端叔书》:“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15.“邓公”句:言邓圣求作《次元次山洼樽铭》刻石事。邓公,邓润甫,字圣求,哲宗绍圣时,官至尚书左丞。
16.刳(kū)剔:剖挖。银钩:状书法笔势之遒劲。《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17.“琢磨”句:谓刻石为铭十年来为烟雨所剥蚀。
18.“谪去”句:汉贾谊少年高才,屡上疏欲改革政事,为元老重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作《鸟赋》并序,序云:“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鸟飞入谊舍,止于坐隅,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此处借贾谊贬长沙,比喻苏轼谪于黄州。鵩(fú):古书上说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形似猫头鹰。
19.归来:指元丰八年(1085)苏轼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元祐元年(1086)入侍延和殿,三月除中书舍人,八月擢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事实。杞国痛天摧:化用杞人忧天事,《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此借指苏轼忧虑国事。一说“痛天摧”指神宗去世。
20.玉堂:即翰林院。直,值班。
21.北门:唐时翰林院在银台之北,翰林学士常从皇宫北门出入,故称北门学士,此处即指北宫门。
22.峥嵘(zhēng róng):超越寻常。鼎来:方来,正来。
23.“意不”句:谓苏轼意不在个人富贵利禄而志在国家天下,但元祐初司马光执政,全部废除新法,苏轼不同意这种偏激做法却回天无力,政治斗争形势非常复杂,故曰“文生哀”。此句或指苏轼因还朝为官不能再悠闲地漫游山水故尔“文生哀”。苏轼原诗有“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之句。其《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诗又有“欲收暮景返田里,远溯江水穷离堆。还朝岂独羞老病,自叹才尽倾空罍”等句,据此,即以后一种解释更为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从诗的结构来看,既可以由苏轼“步上西山”写起,也可以由苏轼和邓公会宿时追溯上去;然而,他在开头四句中先写元结(元次山)。第一句中,“漫郎”是元结自号;江南即指武昌;“酒隐”概括元结当时生活,简洁明朗,且便于与“樽”联结。第二句写其地之胜:突出“古木参天”,形象优美;想象其为元结所手栽,有助于表现元结性格,且为末尾“万壑松声”作伏笔。第三、四句写元结在“石坳”处作樽,并想象其用樽以“酌花鸟”,且点明元结抱负,写出他“自许”为“调和鼎鼐”之手,即治理天下的宰相之才。这样就把作“洼樽”与治天下联结起来。用手栽林木,用樽“酌花鸟”,志在“调盐梅”,把元结写成既务实,又脱俗,既豪迈不羁,又关心人民的诗人,因而此樽也就不同寻常。元结作为一位关心人民的诗人,曾为杜甫所推重,所以,黄庭坚所想象的有一定根据,其中虽有夸张,但非揄扬过实。其立意之高远与想象之丰富,则又是值得称赞的。
“平生”以下十二句,转写苏轼在黄州“往来溪山”,访得“洼樽”,并用酒樽与客对饮。妙在奇峰突起,先写苏轼胸襟。此段第一句用“四海”修饰苏太史,虽是套用习凿齿会见释道安时所说的“四海习凿齿”那句话,但同时更概括了苏轼屡遭贬谪、南北奔波的经历与名重天下的身分(当时的人说苏轼“四海共知霜翼满”),这是切合实际的。紧接着点出“酒浇不下胸崔嵬”。《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忱说阮籍胸中的垒块须以酒浇之。“垒块”指心中郁结不平,“崔嵬”而“酒浇不下”,则郁结不平之气更高更大。这就进一步刻画出苏轼的心灵。苏轼认为“士以气为主”,他所推重的是范滂、孔融、李白这样一些人,所以黄庭坚这样写是把握了苏轼的性格特征的。这也正是苏轼与元结的“自许作鼎调盐梅”有相通之处的原因。
接下去转入苏轼在黄州。用“谏疏无路通银台”,进一步写苏轼虽被贬,但心不忘国,只因无路可通,才不得不寄情山水,而于“鹦鹉洲前弄明月”(鹦鹉洲,点明武昌;其地又是弥衡墓的所在)、“江妃起舞袜生埃”,如同黄庭坚在咏水仙花诗中讲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这里则用来刻画苏轼诗的“感天地”、“动鬼神”,使女仙也为之起舞。这六句是对苏轼形象的刻画。接着进一步刻画苏轼“步入寒溪”,招得“次山醉魂”,点出“洼樽”,这才与第一段衔接起来。接着又想象苏轼洗掉洼樽上的“尘痕”,把大江这个大“罍”中的美酒,舀入洼樽,再由洼樽中舀出,用来“酌嘉客”。苏轼原诗中,就有“春江绿涨葡萄醅”,黄庭坚说“江作罍”,正是根据苏轼诗来的。这与第一段中写元结的“酌花鸟”,又可互相补充,互相映照。苏轼的“嘉客”中,固有二、三位士大夫,更多的是山中“野老”(见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和渔樵(苏轼《答李端叔书》:“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黄庭坚说“野老争席渔争隈”,不仅写当时情景,更暗示苏轼文章虽好,但不得朝廷重用,只好与渔樵相处。
黄庭坚此诗主要是为苏轼而作,故以浓墨重笔写苏轼。写苏轼既豪放、又平易,既执着、又洒脱,“文章憎命”,然而仍不忘君国,久经迁谪,仍然豁达自如,刻画出苏轼的个性,写得栩栩如生。
接下去,“叙东坡摩挲邓公之铭”(曾国藩《求阔斋读书记》),这是题中应有之笔。苏轼原诗中有“公有妙语留山隈,至今好字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的句子。黄庭坚则只就苏轼来说,详略得宜,亦见剪裁之妙。邓公名邓润甫,绍圣年间(1094-1098),官至尚书左丞。
最后,即“谪去”至末八句,“叙东坡还京与邓同值玉堂”(《求阔斋读书记》)。其中又可分为几层。
“谪去”句回应“黄州”一段,把苏轼比作贾谊。“归来”指还京,“天摧”一向解为指神宗之死。这是纪事。苏轼在《武昌西山》的第二首中说他自己“欲收暮景返田里,远泝江水穷离堆。还朝岂独羞老病,自叹才尽倾空罍”,心情并不是很好。黄庭坚针对这点,指出“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嵘今鼎来”,这是劝勉之词。联系第一段,即希望苏轼也像元结那样“自许作鼎调盐梅”。当时宋哲宗即位,太后临朝,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并不完全同意这种做法。当时有人写诗给苏轼说“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即劝苏轼隐居。但黄庭坚反以“富贵”来说苏轼,这要联系末两句来看。在末两句中,他指出,苏轼想的并不是“富贵鼎来”,而是“松声在耳”,这是事实,值得深思。他“意不及此(指富贵,或者说‘作鼎调盐梅’)”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坐闲散”时还想写“谏疏”,还朝以后,“富贵鼎来”之时,却反而想着江湖,想着退隐。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没有写,也不需要写,因为“文生哀”三字就能传之言外。作者正是在抑扬顿挫中写出“难言之意”的。这也是用“不说出”来写“说不出”之情,是诗的神韵所在。任渊说“山谷诗律妙一世,用意未易窥测”(《山谷诗注》),实则黄庭坚的诗虽“笔势放纵”(《豫章先生传赞》),但前后关联之处,有迹可寻,若能细心玩味其词气,理出脉络,则其用意自明。诗中体现了作者立意之高、尽意之巧。
“平生”以下十二句,转写苏轼在黄州“往来溪山”,访得“洼樽”,并用酒樽与客对饮。妙在奇峰突起,先写苏轼胸襟。此段第一句用“四海”修饰苏太史,虽是套用习凿齿会见释道安时所说的“四海习凿齿”那句话,但同时更概括了苏轼屡遭贬谪、南北奔波的经历与名重天下的身分(当时的人说苏轼“四海共知霜翼满”),这是切合实际的。紧接着点出“酒浇不下胸崔嵬”。《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忱说阮籍胸中的垒块须以酒浇之。“垒块”指心中郁结不平,“崔嵬”而“酒浇不下”,则郁结不平之气更高更大。这就进一步刻画出苏轼的心灵。苏轼认为“士以气为主”,他所推重的是范滂、孔融、李白这样一些人,所以黄庭坚这样写是把握了苏轼的性格特征的。这也正是苏轼与元结的“自许作鼎调盐梅”有相通之处的原因。
接下去转入苏轼在黄州。用“谏疏无路通银台”,进一步写苏轼虽被贬,但心不忘国,只因无路可通,才不得不寄情山水,而于“鹦鹉洲前弄明月”(鹦鹉洲,点明武昌;其地又是弥衡墓的所在)、“江妃起舞袜生埃”,如同黄庭坚在咏水仙花诗中讲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这里则用来刻画苏轼诗的“感天地”、“动鬼神”,使女仙也为之起舞。这六句是对苏轼形象的刻画。接着进一步刻画苏轼“步入寒溪”,招得“次山醉魂”,点出“洼樽”,这才与第一段衔接起来。接着又想象苏轼洗掉洼樽上的“尘痕”,把大江这个大“罍”中的美酒,舀入洼樽,再由洼樽中舀出,用来“酌嘉客”。苏轼原诗中,就有“春江绿涨葡萄醅”,黄庭坚说“江作罍”,正是根据苏轼诗来的。这与第一段中写元结的“酌花鸟”,又可互相补充,互相映照。苏轼的“嘉客”中,固有二、三位士大夫,更多的是山中“野老”(见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和渔樵(苏轼《答李端叔书》:“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黄庭坚说“野老争席渔争隈”,不仅写当时情景,更暗示苏轼文章虽好,但不得朝廷重用,只好与渔樵相处。
黄庭坚此诗主要是为苏轼而作,故以浓墨重笔写苏轼。写苏轼既豪放、又平易,既执着、又洒脱,“文章憎命”,然而仍不忘君国,久经迁谪,仍然豁达自如,刻画出苏轼的个性,写得栩栩如生。
接下去,“叙东坡摩挲邓公之铭”(曾国藩《求阔斋读书记》),这是题中应有之笔。苏轼原诗中有“公有妙语留山隈,至今好字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的句子。黄庭坚则只就苏轼来说,详略得宜,亦见剪裁之妙。邓公名邓润甫,绍圣年间(1094-1098),官至尚书左丞。
最后,即“谪去”至末八句,“叙东坡还京与邓同值玉堂”(《求阔斋读书记》)。其中又可分为几层。
“谪去”句回应“黄州”一段,把苏轼比作贾谊。“归来”指还京,“天摧”一向解为指神宗之死。这是纪事。苏轼在《武昌西山》的第二首中说他自己“欲收暮景返田里,远泝江水穷离堆。还朝岂独羞老病,自叹才尽倾空罍”,心情并不是很好。黄庭坚针对这点,指出“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嵘今鼎来”,这是劝勉之词。联系第一段,即希望苏轼也像元结那样“自许作鼎调盐梅”。当时宋哲宗即位,太后临朝,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并不完全同意这种做法。当时有人写诗给苏轼说“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即劝苏轼隐居。但黄庭坚反以“富贵”来说苏轼,这要联系末两句来看。在末两句中,他指出,苏轼想的并不是“富贵鼎来”,而是“松声在耳”,这是事实,值得深思。他“意不及此(指富贵,或者说‘作鼎调盐梅’)”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坐闲散”时还想写“谏疏”,还朝以后,“富贵鼎来”之时,却反而想着江湖,想着退隐。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没有写,也不需要写,因为“文生哀”三字就能传之言外。作者正是在抑扬顿挫中写出“难言之意”的。这也是用“不说出”来写“说不出”之情,是诗的神韵所在。任渊说“山谷诗律妙一世,用意未易窥测”(《山谷诗注》),实则黄庭坚的诗虽“笔势放纵”(《豫章先生传赞》),但前后关联之处,有迹可寻,若能细心玩味其词气,理出脉络,则其用意自明。诗中体现了作者立意之高、尽意之巧。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作《武昌西山》诗,序云:“嘉祐中,翰林学士丞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圣求尝作《元次山洼尊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此诗一写出,和诗者三十余,山谷此诗亦作于元祐元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呼应苏轼诗序中提到的《洼尊铭》,用想象之笔勾勒出元结当年隐于江南时,以石为尊,以花鸟为友的生活情景,且点明其胸中大志,借以比喻苏轼。然后转入正题,描写苏轼贬居黄州从政无路却不忘国事,又能旷达闲静追步前贤寄情山水,以江作尊,招饮嘉客的洒落情怀。且为其文章光照今古、却老于渔樵之间的不幸命运深致叹息。诗中将邓圣求作铭刻石的事一笔带过,后半篇仍以苏轼为主,将他比作贬居长沙的贾谊,又写出其归朝后仍忧国不辍的可贵品质,以及身在廊庙之上心在江湖之间的深刻的内心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北窗
《北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繁衍生息,永不停息,生长变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后两句借窗外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受。全诗将初夏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
- 803
-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五
司马丞相昔登庸,诏用元老超群公。杨绾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 2
-
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残斗我竹。...
- 5
-
杂诗七首·其一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 4
-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 3
-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 3
-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 8
-
春阴
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 7
-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 2
-
春近四绝句
闰後阳和腊里回,蒙蒙小雨暗楼台。柳条榆荚弄颜色,便恐入帘双燕来。...
- 5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