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城门外昔日轻拂的柳枝,已经凌乱不堪攀折了。
在暮雨秋风中,面对这满目摇落凋残的秋柳,桓公亦当愁杀了。‘
注释
1.不堪:不能。
2.都门:京城城门。此指明初首都南京城门一带。毵毵(sān sān):指细长的柳条。
3.桓司马:即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婿,后改立简文帝,任大司马。《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作者自喻。
4.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一带。桓温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指代“都门”。
诗的第一、二两句,诗一发端,就从“长条”已枯、“毵毵”已无的深秋景色中,突出“柳”的凋萎,“秋”的萧瑟,把自己的感情色彩,移注于客观景物之中。此二句虽无一字写秋,但由柳枝的零乱,读者可以自然联想到秋天的萧瑟。这是咏物诗的特点,虽然看来句句都是在写柳枝,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情绪在里面。同时,诗人这里运用比兴手法,描写秋柳长得粗长,以此来概括年华流逝,抒发壮志不酬的官场失意之情。
诗的第三、四两句借典进一步抒发这种感情。诗人明明是自己看到京城秋柳而内心产生愁苦,却偏偏不说是自己如此,而是说暮雨秋风遍江陵的时候,要“愁杀桓司马”。诗人只不过是借古人的亡灵表明自己要“愁杀”:时光飞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元末乱世之时,诗人的愁思已经极重,他曾在《闻笛》中写道:“横吹才听泪已流,寒灯照雨宿江头,凭君莫作关山曲,乱世人人易得愁。”如今元亡明兴,诗人虽被召入京,但宏图难以施展,于是在暮雨秋风之时,看到秋柳,失意的愁苦也就油然而生。那“暮雨秋风”中失去“依依”之美的“摇落”变衰的都门柳,既是光阴流逝的象征,亦是理想逐渐破灭的愁思之外现。诗人运用典故,十分曲折地隐寓了自己的感情,写得很含蓄,欲吐还藏,耐人寻味。而且,“暮雨秋风”,又巧妙地照应了诗题,同时使整首诗都染上了一种秋风瑟瑟的悲凉,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高启在《秋柳》中,前两句写柳,意在托出桓温惜柳述怀。诗人用典,表现桓温对光阴已逝、功业未成的慨叹,透过桓温表象之虚,能看到典故中的内藏之神,即看到了诗人官场上的失意和苦愁,这要比直写自己的失意和苦愁,其意味要隽永得多了。这首诗“虚处藏神”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引人遐想的艺术意境。
-
游天平山记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 ...
- 966
-
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 ...
- 696
-
将进酒
君不见陈孟公,一生爱酒称豪雄。君不见扬子云,三世执戟徒工文。得失如今两何有,劝君相逢且相寿。试看六印尽垂腰,何似一卮长在手。莫惜黄金醉青春,几人不饮身亦贫。酒中有趣世不识,但好富贵亡其真。便须吐车茵,莫畏丞相嗔。桃花满溪口,笑杀醒游人。丝绳玉缸酿初熟,摇荡春光若波绿。前无御史可尽欢,倒著锦袍舞?鹆。爱妾已去曲池平,此时欲饮焉能倾 ...
- 2
-
清明呈馆中诸公
新烟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上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雨醉京华。...
- 3
-
黄氏延绿轩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 2
-
静者居记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 ...
- 398
-
初夏江村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 0
-
青丘子歌
这是一篇诗体自传。多数研究者认为,此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或二十年(1360);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辞官归田之后。...
- 1
-
孤雁
《孤雁》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即突出了雁之“孤”,颔联借用大雁传书的典故接前两句诗意,表现孤飞大雁难成行以及内心的恐惧,增加孤雁的不幸,颈联则将上述雁之“孤”,推到了极至,尾联则通过大雁宁愿忍受寒冷夜宿芦苇丛中也不愿与凫鹭为伍,高傲自现,让人同情之余不免又有几分敬意。全诗紧紧抓住一个“孤”字,鲜言“孤......
- 21
-
猛虎行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目光炯炯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 1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